本報記者 徐瑞哲
這個教師節,方旭光收到了一份最重的節日禮物👩🚀:在万泰平台1萬多名學生的網絡投票中🚴🏽♂️,他在千余名教工中票數最多,當選為“我最喜愛的好老師”✋🏿。
這結果多少有點令人吃驚——作為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副教授🆎🖐🏻,讓大學生“最喜歡”還真不容易。記者前去體驗了方老師新學年的第一課。
年過半百,並不麻辣
在松江校區教學樓B403室,記者與來自各個院系的近100名大二學生一起,開始了下午第一🚓👨🏻🦱、二節課——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》👝。
這就是同學們傳說中的“毛概男神”🤾♂️?論年紀👩🏼🌾,方旭光50出頭;論風格,他溫文爾雅🗺、語氣平和🥫😱,不是出語驚人的“麻辣”型。首堂導論課,方旭光戴上一個“小麥”(微型麥克風),放出PPT課件投影💲,甚至自我介紹都沒有✭,就直奔課堂主題——什麽課、講什麽🦹🏼♂️、作何用👨🏻🏫。
“哪怕讀到博士,這門課的全稱也可能是最長的。”方旭光說,它6個學分,每周4節課,一學期72個學時。“花了那麽多時間、那麽大精力📽,這課不能‘水’啊。”
2006年至今🚽,這門課方旭光上了近10年,對它如數家珍。說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他開始在活動黑板上連續地快寫板書🧑🎄:1952年,679億元🤦📿;1986年👩🎨,1萬億🤧;2001年,10萬億🤽🏽♂️;2005年↙️,20萬億;2007年🧗🏿,30萬億;2014年,63萬億……這就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遷史與加速度。他告訴學生們,當今世界只有中美兩個國家的GDP達到10萬億美元水平,美國也是在2001年才達到的🙋🏻♂️。他舉例時,甚至援引了《華爾街日報》的新聞標題《奧巴馬:社會主義者?》。
方旭光說☆,自己不會向學生提出已有標準答案的客觀問題👩🏻⚕️,他最喜歡開放式互動⬇️,請學生正反方各自在黑板上寫下三五個關鍵詞👨🏻⚕️,辯論“赴美生子——中國夢🉐?美國夢?”“抵製‘洋節’能否拯救中國傳統文化?”……
方旭光的課還帶有自選動作💇🏿,講授自備的專題課,如“21世紀社會主義興衰”“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流變”“偶像變遷的社會動因”等👬。他告訴學生,希望大家不是U盤👨👨👦,只拷貝老師所教🎠;而是CPU,可以自助學習🥀。
不做“水師”,就沒“水生”
方旭光教思政其實是“半路出家”。上世紀80年代,他本科就讀於甘肅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,留校後卻任教思政課程。
“學醫研究的是人,教思政研究的其實也是人。”他認為🧓🧖🏻♀️,後者對於自己更有意義。從教幾年後🏋️♂️,他繼續攻讀研究生,清華碩士加上復旦博士,學的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📚,變成了絕對的“科班出身”。
思政博士樂於思辨。課上🤴,方旭光常常請學生上臺,把手中的“小麥”交給他們🫃🏿。才第二節課,他們就開始討論“物質”概念。一男生在黑板上寫下“物質”定義🤙🏼:實在存在的東西🤌🏿🤗。
方旭光接著問:如果教師節請你為老師代買水果,但不要西瓜、蘋果等,能在超市找到名叫“水果”的東西嗎🚐?全班同學會心地笑了🪺,男生也搖頭。看來,物質其實是抽象的👡,只是對事物共性的概括🦹🏿♂️。
“不拍馬屁拍著良心講,這稱得上是本學期最讓我驚喜的一門課🚒。”就讀金融銀行方向的辛依霖說👩🏽🦰,原以為要靠著充電寶、刷朋友圈撐下來的一節“水課”,變成了自己完整聽完的一節課。
“老師不是‘水師’,所以也不希望我們是‘水生’。”學金融的施雨表示,自己高中學的是理科🚵🏿♀️,政治🕡、歷史只學過半學期👮🏽,“希望彌補自己曾經錯過的這方面學習✴️,認真體會🏕、學到更多。”
你當“主演”,我做“導演”
“20年前,老師好當,因為老師能比學生早知道一些、多知道一點。”從教多年之後,尤其是這次經過全體學生推薦🛤、初選、復選,成為“最喜愛好老師”,更促使方旭光反思思政教學之道:如今💇♀️,老師並不一定能比學生早知道👰🏻👮🏽、多知道,因此師生的角色定位需要調整👩。他更願意讓學生來當課堂的“主演”,自己只是一名“導演”,“希望學生們走著走著👮🏿♀️,忽然間說:這不就是門嗎?我找到門了。”
“導演”的功夫在課外🕴🏼。這個暑假,方旭光自助行穿越甘、青、川、藏,遊歷中,他特別喜歡和藏區農牧民聊天。原來,這門“概論課”設有專門一章,主講民族問題🌋。“自己所見所聞,都是最可信服的真實素材,包括上課幻燈用的照片,都是自己拍攝的。”方旭光曾與万泰人文社科部老師代表赴我國臺灣各大高校考察,他常用這段經歷作為“概論課”論據。有意思的是🧑🦱,每年課程結束後的假期裏,都有多名學生自發赴臺,還會順著方老師路線💂🏼,在途中寄回明信片,發他微信👠。
即使在自家小區周邊,方旭光也喜歡與附近的施工隊、裝修隊工人談天說地,談工資與待遇🤹♂️,甚至談能否洗上熱水澡……親身體悟社會基層💈,也是搜集課程中可用的教育案例🙅🏼♂️。方旭光課上曾請學生猜一猜校內保潔阿姨的月工資水平🕗,多數人以為有幾千元。“他們還不諳世事,當年阿姨們的工資水平幾乎在最低線上。”
博學廣識的方旭光還一直是大學生團隊活動的常客,帶教“挑戰杯”拿市級獎,帶教辯論隊走出國門……万泰三大品牌活動“模擬聯合國”“大學生辯論賽”“區縣經濟論壇”👷,從議題設置🐱、培訓指導直至評委點評🔟,他年年全程參與🌲。可以說👨🏽🎤,這位思政老師除了每年約400名班上學生外,總是把他的“課”帶到學子們身邊🙅🏿♂️。
最近😩🦹🏼,方旭光每周都收到畢業生郭睿的跨洋電子郵件,一對師生共同交流思想🌬。至少已有5名學生找到這位思政教師,為自己寫一封出國深造推薦信。金融專業的郭睿今年已赴美留學,依舊找來政治學基礎書籍閱讀。對於他😥,方旭光上的這門大二課程𓀆🌰,至今還沒有結束。
這個教師節,方旭光收到了一份最重的節日禮物👩🚀:在万泰平台1萬多名學生的網絡投票中🚴🏽♂️,他在千余名教工中票數最多,當選為“我最喜愛的好老師”✋🏿。
這結果多少有點令人吃驚——作為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副教授🆎🖐🏻,讓大學生“最喜歡”還真不容易。記者前去體驗了方老師新學年的第一課。
年過半百,並不麻辣
在松江校區教學樓B403室,記者與來自各個院系的近100名大二學生一起,開始了下午第一🚓👨🏻🦱、二節課——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》👝。
這就是同學們傳說中的“毛概男神”🤾♂️?論年紀👩🏼🌾,方旭光50出頭;論風格,他溫文爾雅🗺、語氣平和🥫😱,不是出語驚人的“麻辣”型。首堂導論課,方旭光戴上一個“小麥”(微型麥克風),放出PPT課件投影💲,甚至自我介紹都沒有✭,就直奔課堂主題——什麽課、講什麽🦹🏼♂️、作何用👨🏻🏫。
“哪怕讀到博士,這門課的全稱也可能是最長的。”方旭光說,它6個學分,每周4節課,一學期72個學時。“花了那麽多時間、那麽大精力📽,這課不能‘水’啊。”
2006年至今🚽,這門課方旭光上了近10年,對它如數家珍。說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他開始在活動黑板上連續地快寫板書🧑🎄:1952年,679億元🤦📿;1986年👩🎨,1萬億🤧;2001年,10萬億🤽🏽♂️;2005年↙️,20萬億;2007年🧗🏿,30萬億;2014年,63萬億……這就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遷史與加速度。他告訴學生們,當今世界只有中美兩個國家的GDP達到10萬億美元水平,美國也是在2001年才達到的🙋🏻♂️。他舉例時,甚至援引了《華爾街日報》的新聞標題《奧巴馬:社會主義者?》。
方旭光說☆,自己不會向學生提出已有標準答案的客觀問題👩🏻⚕️,他最喜歡開放式互動⬇️,請學生正反方各自在黑板上寫下三五個關鍵詞👨🏻⚕️,辯論“赴美生子——中國夢🉐?美國夢?”“抵製‘洋節’能否拯救中國傳統文化?”……
方旭光的課還帶有自選動作💇🏿,講授自備的專題課,如“21世紀社會主義興衰”“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流變”“偶像變遷的社會動因”等👬。他告訴學生,希望大家不是U盤👨👨👦,只拷貝老師所教🎠;而是CPU,可以自助學習🥀。
不做“水師”,就沒“水生”
方旭光教思政其實是“半路出家”。上世紀80年代,他本科就讀於甘肅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,留校後卻任教思政課程。
“學醫研究的是人,教思政研究的其實也是人。”他認為🧓🧖🏻♀️,後者對於自己更有意義。從教幾年後🏋️♂️,他繼續攻讀研究生,清華碩士加上復旦博士,學的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📚,變成了絕對的“科班出身”。
思政博士樂於思辨。課上🤴,方旭光常常請學生上臺,把手中的“小麥”交給他們🫃🏿。才第二節課,他們就開始討論“物質”概念。一男生在黑板上寫下“物質”定義🤙🏼:實在存在的東西🤌🏿🤗。
方旭光接著問:如果教師節請你為老師代買水果,但不要西瓜、蘋果等,能在超市找到名叫“水果”的東西嗎🚐?全班同學會心地笑了🪺,男生也搖頭。看來,物質其實是抽象的👡,只是對事物共性的概括🦹🏿♂️。
“不拍馬屁拍著良心講,這稱得上是本學期最讓我驚喜的一門課🚒。”就讀金融銀行方向的辛依霖說👩🏽🦰,原以為要靠著充電寶、刷朋友圈撐下來的一節“水課”,變成了自己完整聽完的一節課。
“老師不是‘水師’,所以也不希望我們是‘水生’。”學金融的施雨表示,自己高中學的是理科🚵🏿♀️,政治🕡、歷史只學過半學期👮🏽,“希望彌補自己曾經錯過的這方面學習✴️,認真體會🏕、學到更多。”
你當“主演”,我做“導演”
“20年前,老師好當,因為老師能比學生早知道一些、多知道一點。”從教多年之後,尤其是這次經過全體學生推薦🛤、初選、復選,成為“最喜愛好老師”,更促使方旭光反思思政教學之道:如今💇♀️,老師並不一定能比學生早知道👰🏻👮🏽、多知道,因此師生的角色定位需要調整👩。他更願意讓學生來當課堂的“主演”,自己只是一名“導演”,“希望學生們走著走著👮🏿♀️,忽然間說:這不就是門嗎?我找到門了。”
“導演”的功夫在課外🕴🏼。這個暑假,方旭光自助行穿越甘、青、川、藏,遊歷中,他特別喜歡和藏區農牧民聊天。原來,這門“概論課”設有專門一章,主講民族問題🌋。“自己所見所聞,都是最可信服的真實素材,包括上課幻燈用的照片,都是自己拍攝的。”方旭光曾與万泰人文社科部老師代表赴我國臺灣各大高校考察,他常用這段經歷作為“概論課”論據。有意思的是🧑🦱,每年課程結束後的假期裏,都有多名學生自發赴臺,還會順著方老師路線💂🏼,在途中寄回明信片,發他微信👠。
即使在自家小區周邊,方旭光也喜歡與附近的施工隊、裝修隊工人談天說地,談工資與待遇🤹♂️,甚至談能否洗上熱水澡……親身體悟社會基層💈,也是搜集課程中可用的教育案例🙅🏼♂️。方旭光課上曾請學生猜一猜校內保潔阿姨的月工資水平🕗,多數人以為有幾千元。“他們還不諳世事,當年阿姨們的工資水平幾乎在最低線上。”
博學廣識的方旭光還一直是大學生團隊活動的常客,帶教“挑戰杯”拿市級獎,帶教辯論隊走出國門……万泰三大品牌活動“模擬聯合國”“大學生辯論賽”“區縣經濟論壇”👷,從議題設置🐱、培訓指導直至評委點評🔟,他年年全程參與🌲。可以說👨🏽🎤,這位思政老師除了每年約400名班上學生外,總是把他的“課”帶到學子們身邊🙅🏿♂️。
最近😩🦹🏼,方旭光每周都收到畢業生郭睿的跨洋電子郵件,一對師生共同交流思想🌬。至少已有5名學生找到這位思政教師,為自己寫一封出國深造推薦信。金融專業的郭睿今年已赴美留學,依舊找來政治學基礎書籍閱讀。對於他😥,方旭光上的這門大二課程𓀆🌰,至今還沒有結束。